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15篇
  免费   243篇
  国内免费   278篇
测绘学   528篇
大气科学   301篇
地球物理   402篇
地质学   730篇
海洋学   160篇
天文学   173篇
综合类   177篇
自然地理   26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71篇
  2020年   71篇
  2019年   72篇
  2018年   43篇
  2017年   63篇
  2016年   70篇
  2015年   75篇
  2014年   93篇
  2013年   112篇
  2012年   126篇
  2011年   166篇
  2010年   111篇
  2009年   101篇
  2008年   139篇
  2007年   155篇
  2006年   162篇
  2005年   141篇
  2004年   100篇
  2003年   116篇
  2002年   109篇
  2001年   83篇
  2000年   86篇
  1999年   60篇
  1998年   56篇
  1997年   46篇
  1996年   59篇
  1995年   44篇
  1994年   46篇
  1993年   30篇
  1992年   26篇
  1991年   22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6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BDS-3新频点单点定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目前有关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3)中MEO卫星(BDS-3M)增加的B1C、B2a新频点单点定位研究较少的现状,本文开展了基于新频点B1C、B2a的双频单点定位试验,结合国际GNSS监测评估系统(iGMAS)5个跟踪站连续10 d的数据,对BDS-3的新频点进行数据质量分析、双频伪距单点定位(SPP)和双频静态精密单点定位(PPP)研究,并与GPS的L1、L2频点和BDS-3的B1I、B3I频点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在伪距单点定位方面,BDS-3新信号在E、N、U 3方向的精度分别优于10、12、11 m,低于GPS的L1、L2双频伪距单点定位和BDS-3的旧频点双频伪距单点定位精度;在精密单点定位方面,BDS-3新频点在收敛速度方面略低于GPS的收敛速度,BDS-3新信号在E、N、U 3方向都能达到分米级精度。  相似文献   
22.
从WGS84到CGCS2000的坐标转换,涉及坐标框架转换和历元转换两个问题。如何提高大区域坐标转换精度,是一直以来的研究热点,针对大区域坐标转换精度较低的问题,考虑历元转换,提出融合速度场改正信息的坐标转换方法。该方法对建立速度场改正模型进行了研究,分析比较了各模型的精度和可靠性,在此基础上选择一种模型用于实现CGCS2000坐标实时转换。实例表明,该转换方法不受区域范围的影响,精度高且误差在各方向上都分布均匀。  相似文献   
23.
为填补我国海洋地磁固定观测的空白,支撑科学研究、防灾减灾、海洋资源开发,维护国家的海洋权益和履行我国在南海海域负有的国际责任,急需在南海建设岛礁和海底地磁固定观测站。通过初步分析国外海洋地磁观测站案例、南海岛礁基础设施现状以及海底观测网计划实施情况,认为南海海洋地磁固定观测站建设的条件已经成熟。文中给出了合理空间布局、分步实施、因地制宜及智能化观测的建议。  相似文献   
24.
HSE管理是现代企业走出国门、承揽国际大型项目的必备条件,并且在现代工程管理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土耳其卡赞天然碱矿水溶开采对接井工程的实施过程中,在借鉴国内外相关行业经验的基础上,结合项目自身特点,成立了HSE管理机构,加强了人员安全培训和机械设备的升级改造,使之符合当地的行业安全标准。引入了JSA工作安全分析工具,建立了切实可行的HSE管理体系,并强调了现场监督,从而实施了行之有效的HSE管理,为该项目的顺利运行提供了有力的安全保障。  相似文献   
25.
26.
通过对我国GM4磁通门磁力仪使用的各种电源设备所产出的观测数据动态曲线的对比研究,认为电源设备对观测数据的影响不容忽视,市电结合UPS方式是最为合适的供电选择。  相似文献   
27.
This study combines microstructural observations with Raman spectroscopy on carbonaceous material (RSCM), phase equilibria modelling and U–Pb dating of titanite to delineate the metamorphic history of a well‐exposed section through the South Tibetan Detachment System (STDS) in the Dzakaa Chu valley of Southern Tibet. In the hanging wall of the STDS, undeformed Tibetan Sedimentary Series rocks consistently record peak metamorphic temperatures of ~340 °C. Temperatures increase down‐section, reaching ~650 °C at the base of the shear zone, defining an apparent metamorphic field gradient of ~310 °C km?1 across the entire structure. U–Th–Pb geochronological data indicate that metamorphism and deformation at high temperatures occurred over a protracted period from at least 20 to 13 Ma. Deformation within this 1‐km‐thick zone of distributed top‐down‐to‐the‐northeast ductile shear included a strong component of vertical shortening and was responsible for significant condensing of palaeo‐isotherms along the upper margin of the Greater Himalayan Series (GHS). We interpret the preservation of such a high metamorphic gradient to be the result of a progressive up‐section migration in the locus of deformation within the zone. This segment of the STDS provides a detailed thermal and kinematic record of the exhumation of footwall GHS rocks from beneath the southern margin of the Tibetan plateau.  相似文献   
28.
李秀国 《新疆地质》2011,29(2):183-188
据陆相层序地层学原理及野外露头层序地层学方法,对新疆和田地区桑株、杜瓦、皮牙曼、阿其克等剖面的二叠—下三叠统进行层序界面识别,建立了和田地区层序地层格架.研究表明,该区二叠—下三叠统共划分为5个Ⅲ级层序及12个体系域.研究区在不同时期共发育5种沉积体系类型,包括冲积扇体系、河流沉积体系、湖泊沉积体系、三角洲体系及扇三角洲体系,指出该区层序演化中有利的烃源层、储集层和盖层及组合.  相似文献   
29.
祁连山夏季地形云综合探测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和2007年夏季在祁连山冷龙岭西段开展了地形云云量、云状、大气水汽、风场、雨滴谱和雨强等的综合探测试验,以分析祁连山地形云的特征。结果表明:①祁连山区夏季云量丰富,平均云量在6成以上。西南气流天气背景下总云量多达8成;②祁连山夏季无降水日大气水汽非常少,700 hPa以上层大气相对湿度大多在20%以下;③西南气流背景下祁连山南北侧山谷风的共同作用,气流昼间向山顶辐合,夜间向山谷辐散,当水汽条件充足时,极易抬升形成可以产生降水的地形云;④祁连山降水主要由小于1 mm的雨滴组成。  相似文献   
30.
示波极谱法测量电锌液中微量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毅  黄晓林 《云南地质》2011,30(1):105-106
提出在丁二酮肟-亚硝酸钠-氨水-氯化铵体系中,准确测定电锌液中微量镍的新方法:克服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微量镍回收率偏低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